双十一爆单却陷入发货危机?看咨询顾问如何拆解“营销+供应链”连环难题”

临近“双十一”,一家专做母婴用品的电商企业M公司找到了我们。“六一八”电商大促期间,他们对外营销动作频频,拼命打广告、做直播带货,希望趁着电商大促狠狠提升销售额;但公司内部却“炸开了锅”:供应链部门每天都在给客服催库存、仓储喊人手、物流要人加班。研发和质检部门也被裹挟得焦头烂额,生怕交付出现质量问题。整个公司表面热火朝天,暗地里却人心惶惶。正如公司创始人老陈说的:“我们跑得太快了,随时可能摔个大跟头。”

我接到项目时,第一感觉是“听上去像是老问题,细看却更为复杂”。这家企业虽然年轻,但发展相当迅猛,团队规模在两年内翻了3倍,营销端引流能力突出,可内部管理远没有跟上节奏。我们的目标,就是帮助他们在这个大促节点前,实现营销、供应链乃至整个公司的“联动升级”。

一、暗涌初现:营销与供应链互不相让

项目启动会上,市场总监刘总带着自己的团队,信心满满地向大家展示今年的双十一投放计划:多平台直播、KOL测评、海量广告……一句话,目标就是“销量冲天”。她还开玩笑地说:“希望供应链那边准备充分,别拖我们后腿。”

话音未落,坐在对面的供应链总监段总就忍不住了:“我们的仓库空间已经饱和了,物流也得提前安排,突然猛增的销量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发货。”

刘总立刻反驳:“那就是你们没规划好吧?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大规模广告投放,你们总要跟上!”

段总翻了翻手里的资料,说道:“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你们今年要卖多少、卖哪些重点SKU。你们天天在改活动方案,谁敢备那么多货?”

场面一下僵住了。公司创始人老陈打了个哈哈,“要不先听听咨询顾问怎么说?”

我收敛笑容,提议:“我们先把核心痛点捋清楚,再探讨实际的解决办法。营销与供应链并不是对立面,二者是互相支撑的关系。只要共同制定目标和计划,就能达到双赢。”

二、抽丝剥茧:三大根源问题浮出水面

接下来的两周,我和团队展开密集调研,涵盖市场、供应链、研发、质检、财务、客服和仓储等不同部门,并做了数据分析。我们发现,问题不仅是简单的“沟通不畅”,更有以下三大根源:

  1. 目标错位:营销团队只注重销售数据,不考虑库存周转;供应链部门只关心成本和交付,不愿承担额外的库存风险。
  2. 缺乏预测体系:虽然每年的大促都能带来爆发式订单量,但公司没有一套完善的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模型,缺少历史数据分析和动态监测。
  3. 流程割裂:新产品上线节奏、广告投放计划、供应商交期管理等环节都独立决策,很少有跨部门的协同会议,无法形成完整闭环。

这些问题让M公司的内部协作像一台上足了劲但零件松动的机器:轰鸣声很大,但迟早会出故障。

三、破局之道:用“协同流程”搭建沟通桥梁

在和老陈进行深入沟通后,我向管理层提出了“统一目标、完善预测、优化协同”三步走的初步思路。

  1. “统一目标”:在“双十一冲击高销量”的大目标下,再拆解出供应链端的“库存效率、准时交付率”指标,以及相应的财务目标,如“库存周转天数”“缺货率”等。这样各部门就能在同一个“指标体系”下评估成效,而不是各说各话。
  2. “完善预测”:搭建一套基于历史销量数据、营销投放计划与竞品分析的综合预测模型。通过数据回溯和实时监控,让营销和供应链在大促前定期对预测结果进行碰头复盘,及时调整备货和广告策略。
  3. “优化协同”:针对新品上架流程、备货流程、仓储调度流程,设立跨部门的流程协调会议,确定关键节点和责任人,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(比如,当某个SKU销量异常暴增时,如何马上通知仓储和物流做应急措施)。

得到管理层认可后,我和团队立即展开详细的方案设计:制定Excel模板,用于市场预测和供应链备货的“对照与合并”;搭建跨部门例会制度,每周初和周末分别做“预测评审”和“复盘总结”。我们还提议进行一次模拟演练:假设直播间突然某天“爆单”,看看供应链能否在24小时内完成打包和发货。

四、落地执行:笑中带泪的“无间协同”

1. “预测”初体验

当市场部首次用数据模型做需求预测时,刘总的团队被自己“拍脑袋”的传统方式给震惊了——原来,历史数据里还能发现去年同期的促销SKU有明显的滞销现象;再根据今年投放渠道的转变,某些产品并没有必要大规模囤货。刘总感慨:“早知道就把数据分析做在前头,也省得我们年年焦虑。”

2. 新品上线“硬碰硬”

就在项目推进到一半,研发部门突然宣布要在大促前推出一款全新“亲肤纸尿裤”系列,说是“抢占市场风口”。这让供应链和市场部都措手不及。

  • 供应链总监段总立即质疑:“你们都没做过测试,也不知道用户反馈,凭什么就要备货几万包?”
  • 市场总监刘总也担心广告资源已经排满了,这个新品该怎么安排推广?
  • 研发的负责人则表示:“公司迫切需要新爆款,你们不能只顾自己眼前的方便。”

眼看一场“交火”又要开始,我将各方带到例行的协同会议上,让他们把质疑和需求摆到台面上讨论。最终达成的解决方案是:新品以小规模试销方式切入,不盲目大量备货,而市场端则在直播间设置“新品尝鲜”环节,限量投放收集用户反馈。通过快速迭代,让供应链、研发和市场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调整策略。

3. “爆单”演练突发事故

为了验证流程的可行性,我们安排了一次“爆单”模拟演练。仓储、客服、物流都严阵以待,市场部假设某款明星单品销量瞬时增长3倍,要求供应链在48小时内完成发货。没想到演练中,物流司机因突发情况没能按时到岗,导致发货延误。好在快速反应机制生效:段总临时联系了一家备选物流商,并且市场部及时更新了发货时间通知,最终维持了“准时交付率”在90%以上。虽然演练过程有些混乱,但好在所有人都看到协同的重要性,也在事后总结了改进措施。

五、初战告捷:从“撞车”到“并车”驶向业绩高峰

双十一正式来临那几天,全公司上下都像上了发条一样地忙碌,但和往年最大的不同是——大家都奔着一个共同目标在努力,而不是各干各的、互相埋怨。

  • 市场部根据实时销量数据,及时对投放渠道和广告预算做微调;
  • 供应链团队严格按照预测量做分批发货,缓解仓储和物流压力;
  • 新上线的纸尿裤产品在直播间大受好评,限量销售的模式反而吊足了消费者胃口,预约人数不断飙升。
  • 客服咨询量暴增,但因为提前协同过,客服文档准备充分,不至于手忙脚乱。

最终,公司顺利度过了这次大促,不仅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,客户满意度也有显著提升。老陈兴奋地在全员大会上宣布:“今年,我们不再是两条车道的车‘撞在一起’,而是汇流成一条高速公路,大家一起跑得更远更稳。”

六、启示:协同,是企业可持续的“隐形护盾”

在项目结束的庆功宴上,营销总监刘总举起饮料杯,对段总笑道:“我们这次可是‘并肩作战’啊,再也不是互相扯皮了!”段总也乐呵呵地回应:“是啊,发现你们营销同事其实也挺不容易,天天绞尽脑汁想活动方案呢。”

我在一旁听着,仿佛看见一家企业从内部撕扯慢慢走向同心协力。当各部门真正站在共同的战线上,心照不宣地往一个方向发力,企业的潜能就会被无限放大。而搭建起这种“协同之桥”的过程,就是管理咨询最富价值和成就感的部分。

七、尾声:未来的路还很长

当然,眼下的成功只是起点。老陈心里也明白,公司真正要建立的,是一套能支撑长期发展的供应链与营销协同体系,而不仅是应对双十一这种节点的“应急之举”。后续还有更多挑战:如何对供应链上下游进行整合,如何向海外市场扩展,如何在多渠道竞争下保持产品品质……但至少,M公司已经意识到“协同”远比“单打独斗”更重要,也愿意投入资源和时间把它做深、做透。

在离开公司前,老陈握住我的手感叹:“要不是你们带着我们一步步梳理问题、模拟场景,我们还会像以前那样瞎撞。说实话,有的冲突并不是坏事,只要能正确面对,就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改变和成长。”

看着M公司办公室里尚未拆完的快递包装和随处可见的加班痕迹,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案例——当营销和供应链这两条曾经对立的“跑道”找到融合之道,必将为企业铺就一条更加宽阔的未来之路。或许,这也是我们这些咨询顾问最大的价值:让企业在最需要的时刻,拥有一把打开新局面的钥匙。

———

当热闹的双十一硝烟散去,新的征程依然在前方。咨询顾问的工作未必能瞬间改变一切,却能为企业埋下变革的“种子”,让他们学会在关键时刻彼此成就。这份事业,既辛苦,却又让人充满动力。未来的故事还会继续,我们下回再见。

杨国栋
杨国栋

宏瞻智成首席顾问

文章: 13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